聯絡我們

READERLIZE 閱讀救星用戶見證|「讓成長能夠被看見」的學習新趨勢

閱讀救星用戶見證 2024.01.06
READERLIZE閱讀救星【用戶見證】
張子豪/閱讀救星,「讓成長能夠被看見」的學習新趨勢
日期:2024/1/6

其實數位科技教育在2000年以後,幾乎已經成為許多教學現場的標配,加上COVID-19疫情的催化,許多家庭都為了因應線上教學,而建置了相關的數位學習輔具,IPad、筆電等等。
但也是因為疫情的緣故,家長們頭一次長時間在孩子旁邊近距離觀察他們的學習態樣,才赫然發現到:「原來我的孩子是這樣讀書的啊?」(驚訝大於驚喜)
 
這次Readerlize閱讀救星 開放封測階段(2023-10~2023-12),邀集了全台近百位家長與學生,由他們組成了「學習戰隊」,以團體戰的方式來參加Readerlize閱讀救星的實際閱讀體驗,主要的目的,一方面是為了能更快速釐清軟體使用者的需求,二來也透過他們的反饋,了解目前軟體的功能面、操作面與使用者實際感受間的落差。
 
首先,先來聽聽,封測前期就參與閱讀的家長們,他們怎麼說?
 
  封測前期的用戶輪廓,大部分是「對孩子的閱讀習慣有疑慮」的家長(多為小六-八年級的家長),當觀察到孩子的「學習過程」有需要加強的地方,卻又是學校老師、家長無力照顧的「死角」(自己看書,卻不知道他們看進去沒有」(家長原文),擔憂之餘,也就更加意識到:其實在學校現場、教師課堂之外,究竟還是回歸到「孩子自己會不會讀書」「自己有沒有掌握學習方法」的自學面向,才是能力養成的決勝關鍵。
 
  而有上述反思的家長其實為數眾多,不過均苦於:沒有人告訴他們可以怎麼做、就算心裡有想法,也未必有實踐的時間,以及需要跟孩子進行充裕的討論。(畢竟這類孩子通常也不是那種會主動閱讀的類型)
 
  所以當得知Readerlize閱讀救星能透過閱讀訓練,記錄孩子們的閱讀歷程,家長們的反應其實很真實。
 
  那就用用看吧!
 
  而這次閱讀救星團隊收到的回饋,大致上可以分成三個部分:
 
  A.擔心孩子開始閱讀後,容易感到無聊、排斥
  B.正遭遇青春期的親子緊張期,擔心過度干預孩子的學習,會深化衝突
  C.孩子的閱讀習慣本來就不佳,也沒特別有興趣,擔心孩子在進行學校的學習時,很容易脫隊、或者是基礎沒打好。所以在課餘時間試著用用看。
 
  在封測階段,Readerlize閱讀救星團隊根據不同讀者的使用狀況,共分成兩次電話訪談:
 
  第一次訪談:訪談「零經驗用戶」,也就是從來沒有使用過相關教育軟體的用戶,所著重的項目是「這套軟體的上手難易度」以及對孩子來說,接觸到這個陌生的「學習輔具」,是否會有適應上的困難?
 
  第二次訪談:針對使用兩週之後,平均閱讀量在10到15篇,領域跨度超過4個領域的讀者,家長和孩子的分別反饋
 
  學生型用戶的反饋,很幸運地全都是正面評價。首先,他們認為,自己這樣子的閱讀,一方面沒有來自老師的進度壓力,更能根據自己的學習時間快慢來調整,學習起來更踏實、有安全感,也因為閱讀訓練的內容還算豐富,所以不至於枯燥乏味,比教學現場老師自己講自己的課來得更加有效率,(因為讀完就可以讀下一篇,不用乾等其他人),加上報表的數據說明很清楚,有覺得自己看得懂了的感覺
 
  家長們的反饋則是,以前小孩子待在書桌前,家長們就以為他們有在"認真"讀書,所以考不好的時候,只覺得是不是花的時間還不夠多?不夠專心?不夠努力?這些想一想,其實都很抽象.使用readerlize閱讀救星之後,看到能將孩子所有的學習情境和學習體質透過數據報表呈現出來,跟孩子就有比較客觀的數據分析可以討論,也比較知道下一次閱讀要怎麼調整會比較適當。
 
  當然,閱讀救星也還收到了缺點的改進建議的部分:
 
  有些家長和孩子是屬於:不寫題目不放心的類型,認為如果閱讀完後沒有「閱讀測驗」,感覺起來好像孩子什麼都沒學到。
  但經過將近一個月的累積孩子們,明顯能感覺到,再回到學校之後,抓重點的能力變強了,在閱讀準度和閱讀效率上,也有明顯提升。是不是一定要「測驗」,好像也沒那麼重要。
  
  這點也是閱讀救星當初設計時的考量,即不希望把學習簡化成--只是一堆經過出題老師們的想法而產生的閱讀測驗,而是更加強調「先讀懂,再考好」的學習邏輯,以免出現不考試就不讀書的狀況或者是只會考試不會讀書的狀況。不過,相對於閱讀歷程,設計閱讀測驗顯然要簡單許多,所以團隊成員已經在著手設計相關的架構了!敬請讀者們期待!
 
  第一次用戶見證到這邊告一個段落,往後還會有陸陸續續更多的用戶見證,無論是良善的反饋、或是針對軟體的建議與指正,閱讀救星團隊都會全部放到平台上來供各位家長們一起參與跟討論,也讓有興趣的家長,能夠藉著爬文,先了解其他家長們曾經走過的路,或是一些操作的小技巧,讓越來越多家長和孩子,都能因為readerlize閱讀救星,建立起屬於他們的讀解力!
 
READERLIZE閱讀救星【用戶見證】
張子豪/閱讀救星,「讓成長能夠被看見」的學習新趨勢
日期:2024/1/6

其實數位科技教育在2000年以後,幾乎已經成為許多教學現場的標配,加上COVID-19疫情的催化,許多家庭都為了因應線上教學,而建置了相關的數位學習輔具,IPad、筆電等等。
但也是因為疫情的緣故,家長們頭一次長時間在孩子旁邊近距離觀察他們的學習態樣,才赫然發現到:「原來我的孩子是這樣讀書的啊?」(驚訝大於驚喜)
 
這次Readerlize閱讀救星 開放封測階段(2023-10~2023-12),邀集了全台近百位家長與學生,由他們組成了「學習戰隊」,以團體戰的方式來參加Readerlize閱讀救星的實際閱讀體驗,主要的目的,一方面是為了能更快速釐清軟體使用者的需求,二來也透過他們的反饋,了解目前軟體的功能面、操作面與使用者實際感受間的落差。
 
首先,先來聽聽,封測前期就參與閱讀的家長們,他們怎麼說?
 
  封測前期的用戶輪廓,大部分是「對孩子的閱讀習慣有疑慮」的家長(多為小六-八年級的家長),當觀察到孩子的「學習過程」有需要加強的地方,卻又是學校老師、家長無力照顧的「死角」(自己看書,卻不知道他們看進去沒有」(家長原文),擔憂之餘,也就更加意識到:其實在學校現場、教師課堂之外,究竟還是回歸到「孩子自己會不會讀書」「自己有沒有掌握學習方法」的自學面向,才是能力養成的決勝關鍵。
 
  而有上述反思的家長其實為數眾多,不過均苦於:沒有人告訴他們可以怎麼做、就算心裡有想法,也未必有實踐的時間,以及需要跟孩子進行充裕的討論。(畢竟這類孩子通常也不是那種會主動閱讀的類型)
 
  所以當得知Readerlize閱讀救星能透過閱讀訓練,記錄孩子們的閱讀歷程,家長們的反應其實很真實。
 
  那就用用看吧!
 
  而這次閱讀救星團隊收到的回饋,大致上可以分成三個部分:
 
  A.擔心孩子開始閱讀後,容易感到無聊、排斥
  B.正遭遇青春期的親子緊張期,擔心過度干預孩子的學習,會深化衝突
  C.孩子的閱讀習慣本來就不佳,也沒特別有興趣,擔心孩子在進行學校的學習時,很容易脫隊、或者是基礎沒打好。所以在課餘時間試著用用看。
 
  在封測階段,Readerlize閱讀救星團隊根據不同讀者的使用狀況,共分成兩次電話訪談:
 
  第一次訪談:訪談「零經驗用戶」,也就是從來沒有使用過相關教育軟體的用戶,所著重的項目是「這套軟體的上手難易度」以及對孩子來說,接觸到這個陌生的「學習輔具」,是否會有適應上的困難?
 
  第二次訪談:針對使用兩週之後,平均閱讀量在10到15篇,領域跨度超過4個領域的讀者,家長和孩子的分別反饋
 
  學生型用戶的反饋,很幸運地全都是正面評價。首先,他們認為,自己這樣子的閱讀,一方面沒有來自老師的進度壓力,更能根據自己的學習時間快慢來調整,學習起來更踏實、有安全感,也因為閱讀訓練的內容還算豐富,所以不至於枯燥乏味,比教學現場老師自己講自己的課來得更加有效率,(因為讀完就可以讀下一篇,不用乾等其他人),加上報表的數據說明很清楚,有覺得自己看得懂了的感覺
 
  家長們的反饋則是,以前小孩子待在書桌前,家長們就以為他們有在"認真"讀書,所以考不好的時候,只覺得是不是花的時間還不夠多?不夠專心?不夠努力?這些想一想,其實都很抽象.使用readerlize閱讀救星之後,看到能將孩子所有的學習情境和學習體質透過數據報表呈現出來,跟孩子就有比較客觀的數據分析可以討論,也比較知道下一次閱讀要怎麼調整會比較適當。
 
  當然,閱讀救星也還收到了缺點的改進建議的部分:
 
  有些家長和孩子是屬於:不寫題目不放心的類型,認為如果閱讀完後沒有「閱讀測驗」,感覺起來好像孩子什麼都沒學到。
  但經過將近一個月的累積孩子們,明顯能感覺到,再回到學校之後,抓重點的能力變強了,在閱讀準度和閱讀效率上,也有明顯提升。是不是一定要「測驗」,好像也沒那麼重要。
  
  這點也是閱讀救星當初設計時的考量,即不希望把學習簡化成--只是一堆經過出題老師們的想法而產生的閱讀測驗,而是更加強調「先讀懂,再考好」的學習邏輯,以免出現不考試就不讀書的狀況或者是只會考試不會讀書的狀況。不過,相對於閱讀歷程,設計閱讀測驗顯然要簡單許多,所以團隊成員已經在著手設計相關的架構了!敬請讀者們期待!
 
  第一次用戶見證到這邊告一個段落,往後還會有陸陸續續更多的用戶見證,無論是良善的反饋、或是針對軟體的建議與指正,閱讀救星團隊都會全部放到平台上來供各位家長們一起參與跟討論,也讓有興趣的家長,能夠藉著爬文,先了解其他家長們曾經走過的路,或是一些操作的小技巧,讓越來越多家長和孩子,都能因為readerlize閱讀救星,建立起屬於他們的讀解力!